彭錦文中醫師
Pang Kam Man, Michael M.Phil., Dipl.Ac.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 2002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全國高級針灸進修文憑
- 1999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中醫針灸培訓中心針灸文憑
- 1996 加拿大多倫多中醫藥針灸學院針灸專業文憑
- 1995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現任中醫師,曾從事低能量激光(LLLT)作為針灸應用的研究,亦從事中醫藥研究,包括針灸治療痛症及神經和血絡再生的臨床研究。早期長時間參與醫療科研工作,對人体結構組織及傷病癒合過程,有深入認識;尤其在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均有所洞悉。后期更于香港大學參與研究骨骼癒合(Bone Healing)過程中,人体的修復机制和細胞組織超微結構的具体變化。這正好與中醫學的經絡氣血循行理念,有一定的內容演譯性和關連性,從而加強了對中醫經絡系統的鑽研興趣和探索深度,對后期以針灸治病的掌握,有莫大的幫助。更重要的一點是能夠以現代科學角度去理解和認識傳統中醫系統的精粹。
臨床經驗以治理各類痛症﹝包括坐骨神經痛、肌肉筋腱勞損、關節痛-風濕關節炎、肩周炎、頸脊腰椎病變等﹞及中風后遺症的療效掌握尤為特出,其間曾與皮膚專科醫生合作解決複雜性皮炎、復發性口瘡及手術后遺神經痛症等疑難病症。其中針灸治療面癱和關節炎症的痊癒率最高亦最明顯。
近期更以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更年期綜合症、子宮內膜異位、痤瘡﹙暗瘡﹚及內分泌失調等病症,均取得滿意成效。現正探索中醫、針灸並用治療骨質疏鬆症及柏金遜症的端危。
臨床經驗發現針灸療法對于神經性及血絡性病變的治療效果特別理想,但總離不開“急症急效,慢症慢調”的基本表現。在香港現行醫療架構下,中醫所能處理的中風病人都屬于后遺症狀的護理,未能直接參與急危期中風病人的治療。但在治理長時間昏迷的病例中,仍能顯示針灸的醒腦開竅和促進復酥的驚人效果。跟據資料顯示,中醫對中風有相當深入的理解,而辨証論治亦經長時期歷代醫家推敲印証,日趨豐富可供參考;加上近代中國及西方醫學報告文章亦發表認為針刺治療中風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而且是越早界入越好,主要表現為加速復元及減低后遺症的出現率。
近年來,研究人員利用大量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揭示針灸對人体的作用和机制。結果顯示:“病理形態學上已証實針刺可明顯縮少腦梗死的面積,減少壞死灶周圍的水腫和炎症反應;還能使腦缺血半暗區神經元線粒体的超微結構有所改善;並使其神經元數量明顯增加;能夠明顯抑制缺血性神經元凋亡。”希望當局能儘早考量評估融入針灸療法來處理中風病人,這無論是從病人、家屬、社會資源角度考慮,都是有利而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