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本乎自然。運用經絡、穴道的認識,無論運用指壓、按摩、推拿、刮痧、氣功….等,都有其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技法都無法取代針灸。因為,針灸自有其獨特的機理,對於大腦皮層、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女性生殖系統….等,臨床顯示,全都具有調理、營衛、刺激、保健和良好的治療作用。
使用一根細如髮絲的36號毫針,憑藉指力,不彎不曲地紮進人體。同時,還要運用拇指、食指,上、下、正、反,捻進、捻退,提插操作,發揮引氣、導氣,疏通經絡的作用機制,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功夫、一種藝術!中醫界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之中,素問、靈樞兩大部份,即一再地強調針灸的藝術意義,及其價值。
高明的針灸行家,凝神、守神、正心、專注,心在針尖、意至氣至。膽大心細,心凝手巧。針對病情,虛實、補瀉,掉轉自如,順自然聽天命,極高明而盡精微。由於針灸是經由穴位、經絡的氣血導引,達到治療效果。因此,氣血旺盛的年輕人,療效極佳;相反地,年老體衰者,效果較差。不過,臨床經驗顯示,一般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多加推廣採用。
針灸,是最古老的民俗才藝,也是最快速有效的自然療法。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針、二灸、三服藥、四推拿、五刮拔等的說法,可見,針灸高居療效的首位,外行人打針、吃藥,內行人針石乏灸療,確實是一針見血的至理名言。
針灸治療的作用機理:
針灸治療的基本作用是以毫針及艾灸刺激人體經絡腧穴,從而協調陰陽,調和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扶正袪邪。一方面,調節機體失常的功能,使之趨向平衡;另一方面,激發機體的抗病能力以抵禦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用。
針刺法,是利用毫針刺入或刺激腧穴經絡,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利用艾絨放置於體表穴位上燒灼或熨燙,借助灸火的熱力和藥性的刺激透入肌膚,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是針灸療法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針灸治療有效的病証:
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多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從臨床應用的實際效果來看,針灸療法尤其適用於各種痛証、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和各種功能性失調病証。
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這些病症包括: 呼吸系統,胃腸系統,眼科,口腔科以及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常見疾病,如中風後遺症、面癱、腰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炎症、網球肘、偏頭痛、腕通綜合症、頸肩綜合症、呃逆、腸梗阻、牙痛、牙關痛等針灸的療效已得到世界的公認。
此外,針灸療法在養生預防保健領域的應用已受到世人的矚目。保健灸預防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作用在唐代文獻中已被記載,宋代文獻中還記載了運用艾灸法預防中風,這些均被現代研究所証實。現代有關針灸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延緩衰老的研究已嶄露頭角,尤其針灸美容(痤瘡、黃褐斑)、減肥、更年期綜合症、皮膚炎症(濕疹、牛皮癬)、帶狀泡疹、柏金遜症的治理和刺絡拔罐治理高血壓症等等,都有傑出的成效,這使針灸療法的實際應用範籌更為廣泛。
激光穴位治療的應用:
激光穴位治療是應用醫用低能量激光儀器輸出的激光束代替毫針刺激穴位,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激光束作用於人體穴位,能通過經絡系統疏通經脈,調整陰陽平衡。實踐表明,低能量激光照射可使血管舒張,血流加速,增加白血球數目並提高其噬能力,同時機體的氧分子吸收激光光能後,其釋放的能量足以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而使其滅活,因而具有消炎抗菌作用。
此外,激光照射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有毒物質的排除,促進組織的生長,增進人體細胞的免疫功能。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內、外、婦、兒、神經、皮膚、五官、腫瘤等各科疾病。
由於激光針療法是一種非穿刺性治療,用激光束照射穴位,只要使用得當,對皮膚無損傷、無痛感、無須消毒、無感染及交叉感染之慮;無暈針、無滯針、無斷針、無刺傷內臟等危險。故較針灸更為安全,適合於老年人,嬰幼兒或畏針者應用。
本中心專注於發揚傳統結合科技的精神,應用針刺、艾灸、激光穴位照射、電子灸療儀以及現代中藥等互相配合,提供高質有效的專業綜合醫療服務。祝君健康!
1.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症狀:頻頻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癢。檢查可見鼻黏膜紅腫,或蒼白,水腫,以下鼻甲為甚。
2. 肥厚性鼻炎(Hypertrophic Rhinitis) 症狀:鼻塞,白天或熱天減輕,冷天或夜晚加重。病情嚴重者,呈長期鼻塞。涕膿狀,稠黏不易擤出。檢查可見鼻黏膜腫脹,以下鼻甲為甚。日久鼻甲硬實,表面凹凸不平。
3.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症狀:俗稱傷風,初起覺鼻腔及鼻咽干燥,燒灼感,打噴嚏,鼻塞,流清涕。檢查可見鼻甲黏膜充血。
4. 慢性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症狀:鼻涕多量,稠黃濁。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檢查可見鼻甲腫脹,流黏稠黃濁涕,腥臭。或鼻涕中帶有血絲。
5. 鼻中隔彎曲(Septal Deviation)症狀:鼻中隔彎曲不是病,常見。若彎曲嚴重影響呼吸,則需要矯正。檢查可見鼻道有彎曲現象。
6. 鼻瘜肉(Nasal Polyp)症狀:鼻塞,黏膿涕為本病的主要症狀。檢查可見鼻瘜肉單個或多個。瘜肉表面柔軟,光滑,帶蒂可活動。
7. 萎縮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症狀:已青春期的女性較多。鼻內干燥,灼熱微痛,鼻塞,嗅覺遲鈍,鼻氣腥臭,涕膿鼻痂多。檢查可見鼻腔空隙大,但鼻甲黏膜幼小又薄。
8. 鼻出血(Epistaxis)症狀:習慣性出血,多為局部原因,如外傷,鼻腔異物。急性傳染病或高熱引起出血。少部分是腫瘤。
9. 急性鼻竇炎(Acute Sinusitis)症狀:鼻塞嚴重。膿涕早少下午多。患則頰顳部疼痛,上牙槽痛。嗅覺障礙輕。檢查可見患則壓痛。內有多量膿液色乳白重異味。
鼻王中醫對鼻病的治法
鼻病是難纏的疾病,更是萬病之源,不可不慎或掉以輕心,因鼻內組織複雜,而且具有多種功能,並非服些成藥或噴點通劑就可以奏效的,目前治療鼻病的方法很多,無論洗鼻或使用抗生素消炎皆能減輕一時的痛苦,可是三~五天後病情再度復發,甚至開刀手術後又發作,那真是會讓人心寒氣餒。
如果早上起床時不斷打噴嚏,流鼻水,或常覺得呼吸不順暢,鼻塞,容易傷風感冒,或喉頭有痰易倒流,痰阻作聲,吐又吐不出,非常辛苦或時常額痛,鼻涕有異味等,那你極可能患上鼻病。
嚴格來說,鼻子的毛病雖不會致命,但卻也大意不得,尤其是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若不預早檢查治療,將會影響身體健康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症。
對於一般的鼻病大致可分為幾種類,而最常見的有慢性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鼻瘜肉增生,鼻中膈彎曲,肥厚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但到這裡來求診的病人約70%是患上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症狀包括頻頻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癢………等。
我們也發現,這些求醫的病人,特別是過敏性鼻炎患者,都曾經看過許多西、中醫療院所,尋求治療,而得不到滿意的改善及療效,所以才來鼻王中醫診所。
西醫院所的療法,一般採用高科技儀器,在診斷上非常準確,但對於某些鼻病,如慢性過敏性鼻炎,就療效不佳,均只能治標,即不能治本。開刀治療便使許多病人怯步。
中醫的理論和西醫完全不同,中醫認為鼻病的發生是由於患者體質較弱,肺臟脾臟均差,同時受外在環境污染所致,因此,中醫療法強調標本要同治,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而標本同治的療法是採用,”體質改善法”,此療法療程短,免受開刀之苦,依次療程,標本同治,效果顯著。
所謂”體質改善法”是採用多種中藥練制而成的藥物服方,及患者自行輕抹於阻塞鼻道的鼻甲上,產生黏膜再生作用,使鼻甲黏膜中蛋白質凝結,部分由體內吸收回去,健康鼻甲黏膜功能再增生出來,功能尚失部分黏膜自然排泄,鼻腔因而暢通,即可達到治標的目地。
而治本的療法是服中藥,排除體內毒素,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方法是以輕熱解毒藥類排除體內毒素,再以補中益氣湯藥類做後援增強肺氣,同時以健脾溫中藥類補益脾湯,這樣即可達到治本的目的地。
最為人稱道的是,此療法除了免開刀之苦外,還馬上恢復正常作息,完全不受影響。
斷源療法 :
斷源療法是一種純粹中藥調配磿藥外用方法,利用改良技巧和特制綱絲條加棉花棒,為鼻腔內下鼻胛上藥,使鼻胛黏膜起作用,外層結痂凋亡剝落,內層重長新黏膜,是一種自然療法,安全丶可靠丶有效。
適合用于治療嚴重過敏性鼻炎丶肥厚性黏膜炎丶鼻瘜肉等症狀。臨床表現為經常鼻塞,打嘖嚏,鼻涕倒流,咽癢易發炎等。治療後,這些㿂狀都一並消失。
過去十多年累計病人上千,數字顯示治癒率達到九成以上。基本上都是一次治好,只有少數病情極其嚴重的,需要做第二次修正治療。本身體質有偏差的,服用中藥沖劑跟進一丶兩個療程,就可以完全改善。
針具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又名煨針、燔針。現代多用不銹鋼制成,長3-4寸,體粗圓,尖銳利,柄用角質或竹、木制作。出有用鎢絲、鉬絲制作者,形同毫針,略較粗長,受熱散熱較快,不易變形。使用時將針燒紅,于選定部位速刺速出。應注意掌握深淺、部位,凡血管、內臟及關節附近等處禁用。主要用于癰疽、瘰疬、頑癬和痹癥等。或指古代九針中的大針。
火針古稱其為燔針、焠刺、燒針、白針、煨針。將針體燒紅,然后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稱之為火針療法。此法為針灸之傳統療法,臨床應用廣泛,對許多疾病治療效果良好。
在火針療法的適應癥上,《靈樞·壽夭剛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藥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靈樞·經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說明火針可以治療痹證、寒證。《素問·調經論篇》曰:“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焯針藥熨”。《靈樞·經筋》云:“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而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強調火針的適應癥為寒證和痹證,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時,也提出火針治病必須考慮體制因素,其云:“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陳延之的《小品方》則最早提出了“火針”的名稱,記載了火針可治療附骨疽并首次提出眼科疾病也可以用火針治療。
火針治療原理
火針既有針的機械刺激,又有火的溫熱刺激,對風、寒、濕、痹等具有獨到的治療作用。火針是從古代“九針”中的大針衍化而來。火針療法的治病機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具有溫經散寒、祛風化濕、活血通絡、扶正祛邪以及以熱引熱、行氣散毒的作用。
借火助陽 溫通經絡
火針療法通過加熱的針體,通過腧穴將火熱直接導人人體,直接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溫壯臟腑陽氣。火針借火熱之力,達到溫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暢通,通則不痛。
開門去邪 散寒除濕
開門祛邪,即通過灼烙人體腧穴而開啟經脈脈絡之外門,給外邪出路。痹證日久,必然在體內產生一些諸如瘀血、水濕等致病性病理產物,一旦形成,就會停滯于局部經脈、關節,火針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熱引熱 行氣散毒
針借助火力強開外門,將邪引出體外,火針不僅對于風寒濕引起的痹證和寒證有效,同時對熱癥也卓有成效。熱證由于局部血氣塑滯,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現紅腫熱痛等多種表現。使用火針,借火力強開其門,引動火熱毒邪直接外瀉,從而使熱清毒解,同時可以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現在臨床研究認為以火針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點,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黏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循環,旺盛代謝,使受損組織和神經重新修復。火針攜高溫直達病所,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病變組織被灼至炭化,黏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鬆解,局部血流循環狀態隨之改善。